石市积极创建食盐安全村铺就农村群众健康路

发布时间:2010/2/26 16:32:36    |     文章来源:     |     阅读次数:

摘自《石家庄日报》

  2008年以来,我市在各县(市)区组织开展了食盐安全村创建活动。这是市供销社积极参与打造“食品安全最放心城市”的重大举措,已连续两年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食盐安全村创建工作实际效果如何?近日,记者走进过去碘缺乏病高发区的井陉县、灵寿县等地,进行了实地了解。

推广碘盐

势在必行

内容提要

1

我市的地貌类型分布,由西向东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人体摄入碘元素不足,属于碘缺乏危害流行较重的地区。特别是行唐、灵寿、平山、鹿泉、井陉、元氏、赞皇七县(市)地处太行山区。

一代聋子,二代哑,三代过后断根芽。这是井陉县横口镇梅庄村村民之间一直流行着的一句顺口溜,形象说明了碘缺乏病的危害。

该村村民冯玉忠告诉记者,在40多年前,他们村里有不少患有甲状腺肿大疾病的人群。而今村民们吃上了碘盐,甲状腺肿大这种疾病在村子里越来越少,现在几乎绝迹了。

“从前,俺们村缺碘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走在路上,经常看到患大脖子病的人。但是,自从前几年村里设置了食盐配送点,村民都吃上了碘盐,俺村里就再也看不到有这种病的人了。”在井陉县微水镇北良都村,村民刘雨生也这样对记者说。

刘雨生告诉记者,他的奶奶就是因为患有甲状腺肿大去世的,当时才50多岁。回忆起自己的奶奶,刘雨生不禁感慨万千:“俺奶奶的个子非常低,而且甲状腺肿大很严重。在50多岁的时候,肿大的甲状腺压迫了脖子周围的血管,最终因为抢救无效而离开了人世。通过村里这些年的宣传,俺终于知道,奶奶的病原来是因为缺碘造成的。幸好现在村里有了专门的食盐配送点,吃上了加碘食盐,村里的娃娃们再也没有被查出过患有甲状腺肿大。”

北良都村村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推广食用碘盐以前,该村因碘缺乏而出现甲状腺肿大症状的村民几乎占到了全村总人口的10%,而现在,村里已经直观上看不到有甲状腺肿大患者了,村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市供销社盐政处处长高建介绍,我市位于华北平原,农业人口有708.2万,占全市人口的75.38%。我市的地貌类型分布,由西向东依次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人体摄入碘元素不足,属于碘缺乏危害流行较重的地区。特别是行唐、灵寿、平山、鹿泉、井陉、元氏、赞皇七县(市)地处太行山区,多年来,一直有碘缺乏病存在,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

柴米油盐家家用,百姓健康无小事。如何提升农村市场的合格碘盐食用率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由此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国家《关于实现2010年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行动方案》的出台,特别是《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将食盐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到了法律层面,极大推进了碘盐安全创建工作。在这一大背景下,从2008年开始,我市在全市各县(市)、区及城乡接合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食盐安全村”创建工程。

多措并举

有效推动

内容提要

2

我市开展食盐安全村创建活动,市政府出台食盐安全村创建标准,培养“食盐安全放心店”,两年来,共建立和规范了3000多个碘盐供应零售点,整顿和规范食盐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盐业市场稳定。

记者走进“食盐安全村”——灵寿县灵寿镇的安定村。看到,“全民食用碘盐,消除碘缺乏危害”的宣传标语在村委会的门口异常醒目。村委会的会议室内,“安定村食盐安全领导小组”、“创建食盐安全村信息员职责”等蓝色标牌历历在目,碘盐知识手册和宣传单整齐地摆放在桌上。

在该村一个小商店内,记者看到“食盐安全放心店”标牌上的大字煜煜生辉,碘盐销售台账上一笔笔进销购存数据清晰工整,货架上“海晶”碘盐供应充足。一位村民对记者说道:“这两年,村里经常广播碘盐知识,还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子,俺们都知道吃粗盐、吃假盐不好,还是食盐安全村里最‘安全’”。

据灵寿县盐业公司经理刘保山介绍,目前,灵寿县政府已层层签订责任状,在每个村确定1-2名信息员,并全县实现了食盐安全放心店的全覆盖,受益人口达到100%。

据了解,我市开展食盐安全村创建活动以来,得到了市、县、乡、村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市政府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创建食盐安全村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食盐安全村创建标准,并对创建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全市各县成立了以主管县(市)长为组长,卫生、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无极、正定等部分县还把创建食盐安全村工作列入干部考核内容,平山、正定等县财政对创建工作给予了资金支持。

市供销社负责人介绍说,在推进过程中,我市还根据人口情况,在每个行政村重点培养了1-2个“食盐安全放心店”。这些商店均建立了销售台账,及时配送合格碘盐和多品种营养盐,抢占了农村正规渠道销售的制高点,保障了全市合格碘盐安全有效供应。同时,市供销社积极以农村食品摊点、新开业商店持证经营、农村中小学食堂用盐等薄弱环节为重点,着力扫除食盐安全管理上的盲区和空白。两年来,共建立和规范了3000多个碘盐供应零售点,使食盐销售终端做到“统一购进、统一标识、统一价格”,促进了食盐高效、快捷流通。

为给创建食盐安全村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市供销社把治理盐业市场秩序,作为巩固和扩大合格食盐市场覆盖率的重头戏,开创了整顿和规范食盐市场秩序的新局面。他们一方面积极开展食盐市场的日常监管和巡查,加强碘盐网点管理;一方面与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多次开展有针对性的联合执法,重点对无证经营、工业用盐作食盐销售、非碘盐冒充碘盐销售、假冒碘盐包装销售及来路不明的腌制加工盐的违法行为进行规范和打击,进一步净化了盐业市场。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市共查处盐业违法案件1114起,查获违法盐产品1109吨,有力地维护了盐业市场的稳定。

实施两年

成效显著

内容提要

3

食盐安全村创建工程开展两年来,我市食盐安全的长效机制已经确立,同时,根据推进工作需要,制定了《食盐安全村考核验收办法》,我市农村8—10岁在校小学生的尿碘中位数大于100ug/L,甲状腺肿大率小于5%,已经达到国家颁布的标准。

我市的食盐安全村创建工程总体历经了两个阶段,即2007年的创建示范村探索阶段和2008、2009年以来的全面启动大面积创建阶段。

据高建介绍,食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仅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还肩负着消除全民碘缺乏病危害的重任。食盐安全村创建工程开展两年来,市供销社立足实际、积极谋划,强势宣传、大力推进,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到现在为止,全市供销社系统共投入300多万元,完成4000多个食盐安全村的创建工作。2008年全市小包装碘盐整体销售2.7万吨,同比增长3%,其中多品种营养盐同比增长了6%;2009年全市实现小包装碘盐销售2.8万吨,同比增长了3.6%,其中多品种营养盐同比增长了8%。

如今,我市食盐安全的长效机制已经确立,市供销社积极与卫生、教育等部门合作,并将食盐市场经营与盐政执法相结合,形成了协调联动、统分结合、有效预防的服务监督机制。同时,根据推进工作需要,先后制定了《食盐安全村考核验收办法》,对食盐安全村创建工作实行百分制考核和激励机制,并健全了创建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定期入户检测制度、媒体公示制度等,每年对创建工作集中调度五次,下县督导检查30余次,多层面化解不安全因素,坚决杜绝了私盐、非食用盐、非碘盐和不合格盐流入食盐市场,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食盐安全村创建工程,我市广大农村百姓的健康状况和人口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市疾控部门相关检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农村8—10岁在校小学生的尿碘中位数大于100ug/L,甲状腺肿大率小于5%,已经达到国家颁布的标准。实践证明,食盐安全村创建工程既是一项融食品安全政治意义和保障经济供应于一体的重要载体,又是确保国家顺利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目标的健康工程,意义深远重大。